第七〇一章 吃饭治病两大事;风口浪尖-《后明余晖》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莫愁湖畔的西苑以南坐落着两排小庭院,专供一些朝廷大员休养。今天,白云山医学院的一名生物学家和一名有机化学家千里迢迢从广州进京,向他们的团队寻求支持。

    “……其对各种病菌都有效,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杀灭效果更好,针对伤寒杆菌和百日咳杆菌的实验完全成功。”

    “好事、大好事,资金问题用不着你们担心,只管把申报案提上来。”

    “太感谢您了,事关天下民生,我等必定全力完善研究,只争朝夕!”

    在战争结束后,周长风逐渐转移了自己的工作重心,毕竟国防压力比较小,确定基本方针和大方向之后顺其自然就够了。

    军事和政治归根究底都是受经济因素主导的,谋取利益通常是战争的基本动机,民众的愿景也往往是以此过上好日子。

    显而易见的是,大明的官僚資本体制和极不均衡的发展差距导致民生状况颇为一般,尤其是云贵和陕甘这样的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更加糟糕。

    历史上各国的福利体系大多在冷战期间才开始建设,在那以前都不值一提。大明有特殊國情在此,一直都存在官府设立的救济政策,但总体来说也半斤八两。

    最基本的两大需求是什么?

    一是吃饭问题,二是治病问题。

    对于前者,又要细分为基本的碳水化合物——大米和小麦,以及更高级的蛋白质——肉、蛋、奶。

    周长风在去年秋季不惜亲自前往奴儿干、河南、湖北、岭南、安西,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简单考察了粮食种植业和畜牧业状况。

    目前来看,大明还有个别地区——经济既不发达而且也不是粮食产区的省份徘徊在温饱水平,急需改善;多数省份的粮食比较充足,不过肉蛋奶摄入量还是太低。

    鉴于黑龙江地区还未开垦完全,仍有不小的发展空间,而且当地机械化耕作水平也有加强的余地,周长风认为这正是退役坦克发挥余热的机会,故而说服兵部批准了这一指示。

    一直到战争结束,还有两千多辆三七式轻型坦克和四〇式中型坦克积压、滞留、搁置在工厂仓库和港区码头。

    这些驶下生产线后的坦克有的已经滞留了几个月之久,甚至都掉漆生锈了,它们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在一夜之间成了剩余物资。

    在海外作战的明军装甲部队在班师回国时只会优先带回载重卡车,坦克反倒是次要的,摩托小时数较多的、存在故障的坦克都被遗弃了,就地拆除机枪、破坏炮闩从而报废。等回国后这些部队再接收滞留在本土的崭新坦克,而且有些部队没过多久就宣告解散了。

    最后大约一千辆库存坦克被拆除了炮塔和武器装备,简单改装为重型农用机械,接着低价转让给奴儿干当地官府,摇身一变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发光发热。

    另外,四百多架初级教练机也改装了农药喷洒装置,同样低价转让给有需求的地方作为农用飞机。

    不至于此,参考几名经略待诏和户部官员的意见,周长风还决定大规模扩充六六六农药(六氯环己烷)的产量来普及基本杀虫剂。

    六六六属于有机氯杀虫剂,效果不错,而且非常重要的是它的制造工艺简单,无需高温高压反应限制,十分有利于扩产。不过六六六的毒性较大,而且稳定不易分解,大量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历史上六六六的使用相当广泛,对于消灭蝗灾和防治害虫起到过重要作用,变相的增加了粮食作物的产量。

    而今自从三十年代开始,大明各大州府就纷纷开始制造六六六,周长风现在决心最大限度的扩产,将之作为最近十几年的过渡农药,以后再换代为其它农药。

    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健康和卫生?

    至于更高级的蛋白质,这就要困难许多了。

    大明朝廷和地方官府引入了约克夏猪来改良本土黑猪,并大力推广。白猪的出栏时间几乎只有黑猪的一半,大致相当于产肉量加倍。

    可这还远远不够,周长风变换了思路,决定引进火鸡作为补充。

    火鸡肉的口感不佳,又柴又腥,然而它也有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

    肉用火鸡饲养4~5个月即可屠宰,料肉比可达2.4:1,即使是粗放饲养料肉比也能达到3:1,这比一般家禽更高,如此快速的生长势头是家禽达不到的。

    火鸡的瘦肉率很高,蛋白质丰富,尽管口感较差但仍不失为优良的蛋白质来源。

    【配图】

    在他的推动下,朝廷派出了一支由农学家和动物学家组成的队伍前往美国和墨西哥,评估各个品种的火鸡,寻找适合在大明本土乡村散养和养鸡场集中饲养的火鸡品种。
    第(1/3)页